佛教文化
Product display
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
Cases
聯(lián)系我們
Contact Us
無量光如來父母雙尊是指哪位佛 ... 2024-11-20
毗盧遮那如來父母雙尊是指誰? 2024-11-18
度地獄道能仁的來歷 2024-11-17
度餓鬼道能仁的來歷 2024-11-14
??度人道能仁的傳說 2024-11-07
度畜生道能仁是指哪位佛菩薩? 2024-11-03
?度修羅道能仁的起源 2024-10-31
度天道帝釋能仁是指誰? 2024-10-28
大地之母是指哪位神? 2024-10-24
寶生如來父母雙尊的來歷起源 2024-10-21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8-26 16:35
魏晉至明清,中國佛教藝術的審美體系展現(xiàn)出一個由神本位向人本位變化的過程。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:一是魏晉南北朝時期,佛教藝術體現(xiàn)出以神本為主的階段;二是隋唐五代時期,神本和人本在佛教藝術中互相滲透、融合并存;三是宋元明清完全以人本為主的時期。這一以人本為主的第三階段由唐代肇始,至兩宋達到頂峰,后世只是對唐宋佛教藝術審美精神的延續(xù)和發(fā)展。
宋代佛教造像藝術的一大貢獻,體現(xiàn)在將隋唐佛教藝術中出現(xiàn)的生活化、現(xiàn)實化因素推向極致,表現(xiàn)得尤為淋漓盡致的當屬那些凸顯人本精神的菩薩、羅漢以及世俗人物的造像。塑匠很容易地通過這些形象去充分體現(xiàn)佛教藝術中的人本精神,使這些造像既不失佛教神祗的精神氣韻,又具有世俗人物的神情百態(tài),表現(xiàn)出與神性并不矛盾的人性和人情之美。曾被梁啟超先生贊譽為“海內第一名塑”的靈巖寺羅漢泥塑就是北宋佛教造像藝術世俗化的代表作品。
靈巖寺位于山東長清縣境內,初建于苻秦統(tǒng)治時期,北魏“太武滅法”時被毀,北魏晚期重建,唐初遷建今址。唐代中期與天臺國清寺、江陵玉泉寺和南京棲霞寺并稱“域中四絕”。宋代達于極盛,現(xiàn)存寺院規(guī)模大體上是唐宋時期所奠定的基礎。因靈巖寺建于山地,其布局雖是“伽藍七堂”的格局,但不同于建在平地的寺院那樣嚴謹?shù)匕唇ㄖ休S線對稱布局,而是依山順勢布置,頗有特色。
靈巖寺內保存唐宋以來的佛像很多,而最為重要的就是千佛殿里的泥塑羅漢群像。通過大量文物資料,結合碑記提供的線索進行研究,大體明確了羅漢群像的制作年代等方面的情況。北宋景祐至嘉祐(1034-1063年)年間,靈巖寺香火極盛,其中千佛殿、五花殿等主要建筑物,就是在那三十余年中增建或重修的。羅漢群像約塑制于治平三年(1066年),安置于般舟殿,原為32軀,故碑記中有云“三十二尊鎮(zhèn)山羅漢”。陳少豐《中國雕塑史》中記載:元致和元年(1328年),千佛殿里的泥塑羅漢群像曾加妝修。其后般舟殿傾圮,羅漢像也有損毀,殘存約27尊。明萬歷十五年(1587年)將羅漢像移于重修后的千佛殿內,倚壁設壇列置;并增補至40尊,增補之中,有一尊是用熙寧三年(1070年)所鑄的鐵羅漢像表面糊泥加塑而成的。全部羅漢塑像的最后一次妝鑾是在清同治十三年( 1874年)。
以32之數(shù)為群的羅漢像,于佛書中未見相應記載。至于今日所見40軀羅漢的榜題名稱,有29個為見于佛經(jīng)的羅漢,有1 1個為中國歷代高僧:重要的是,在現(xiàn)有40軀羅漢塑像之中,可以肯定有27軀是北宋的作品。
靈巖寺的27軀宋塑羅漢像,均坐于高78厘米的磚砌長壇上,自足底至頭頂高155厘米左右,稍大于真人。羅漢塑像在服飾上保持了很高程度的一致性,全是兩層右衽交領法衣,外披田相或其他紋飾的袈裟。各個形象的區(qū)別主要體現(xiàn)在姿態(tài)、手勢的變化。就坐勢而言,有結跏趺坐、盤腿坐、垂坐和半跏趺坐,不拘一格。手勢配合動態(tài)、神情的變化,更是無一相同。如此,每個形象因動態(tài)、神情的不同而體現(xiàn)出性格、氣質等方面細膩微妙的差異。在形象塑造上,靈巖寺泥塑羅漢既沒有塑造世俗人物所要求的那種肖似,也沒有為避免雷同而過分夸張以求變化的驚世駭俗的做法(如晚清昆明筇竹寺的五百羅漢彩塑);作者以極其樸實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平凡無奇,然而有血有肉有豐富深刻心理內涵的藝術形象。
羅漢像在莊嚴肅穆的佛像兩側,它們并排等距而坐,姿態(tài)除禪定調息狀、諦觀默想狀、講經(jīng)論道狀,還有做針線補衲狀等等。在題材和樣式的嚴格限制下,塑匠們卻發(fā)揮了自己豐富的生活積累和藝術想象力,創(chuàng)造出如此生動感人的形象!其中,講經(jīng)論道一類羅漢表現(xiàn)得尤為精彩。如西側第八軀,兩目瞪視右前方,左手攬袖,右手上揚作比畫,似乎是在和人爭論,也可能是在講述某一自認為十分嚴肅的問題。與他緊鄰相呼應的一軀羅漢的面部表情看似咄咄逼人,而通體觀察,可知那是對對方所論述問題的嚴肅性的認識和自信,而神色卻不像前者凌厲。他似乎不是以辭鋒使對方折服,而是期待著對方發(fā)表即便不同的意見。東側第四軀卻又是另一種態(tài)度:年齡并未入老境,但有一副老人的慈悲胸懷。他是那樣的苦口婆心,循循善誘,即令對方一時不一定能領會他所講的道理,卻不能不為他的一片誠心誠意所打動。西側第十軀身材雖已長成,而年歲尚在“弱冠”的羅漢,相貌俊秀,心地單純善良,態(tài)度恭謹,他用雙手在胸前輕輕比畫,以輔助語言的表達。他的言談,似乎是在回答長者的提問。
此外,西側第十四軀羅漢正在全神貫注地“穿針引線”,準備縫補衣服。自己動手縫補衣服也是佛徒修心養(yǎng)性的一種方式。他是那樣的鄭重其事,看似瑣屑,實則是在修為。在這里作者巧妙地采用了如同戲曲表演的虛擬手法:羅漢手中其實空無一物,然而人們從它那輕巧的手指動作、凝住的目光,卻可以分明感到針線的存在。除了上述所舉幾軀佳作外,在沉思默想一類中,以那軀冥想羅漢給人們的印象最為深刻。它眉頭微皺,左手捧帕,右手不自覺地三指輕拈,忘形而坐,正在尋思著那可能閃現(xiàn)在腦海里的光點火花。那好像注視某物,而實無所見的雙眼,那前額的幾條若隱若顯的血管,那輕拈微動的右手,真正是活靈活現(xiàn)。宋代雕塑有很多出色的傳神之作,但將內心活動刻畫得如此深刻微妙的藝術形象,實屬罕見。
靈巖寺羅漢造像在強調其人間化、世俗化特點時,沒有予以無限夸大或加以
曲解。我們可以感受到靈巖寺宋塑羅漢的形象所體現(xiàn)出來的是人性與神性的融會與統(tǒng)一。匠師們力求表現(xiàn)與神性,并無矛盾的人性、人情之美,并在形式和技巧上力求達到藝術美。神性難以完全桎梏世俗人性,世俗人性并不違逆神性,這些羅漢塑像在形象塑造上可以說達到了佛教神性與世俗人性的統(tǒng)一,這就是靈巖寺千佛殿羅漢塑像所體現(xiàn)出的宋代佛教藝術的顯著特點。
中國古代的雕塑匠師們由于地位低下,不受重視,所以塑造作品鮮有留名者。靈巖寺羅漢塑像的作者也同樣無從考證,但他們無愧是古代杰出的雕塑家。塑像在服飾與體形的相互關系、服飾質料與衣褶線條的精致刻畫、身體與衣物的用色以及圖案紋飾的處理上,都達到自然和諧、美輪美奐的境界。對社會現(xiàn)實中的各式人物,造像藝術家們有著細膩的觀察、豐富的積累、敏銳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,還有著深厚的藝術鑒賞力與高超的塑像表現(xiàn)技巧。他們通過在藝術創(chuàng)作中自主塑造形象,予人物以豐富深刻的個性特征和心靈內涵,不以一般的真實生動為滿足,而力求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純潔、善良、嚴肅、崇高的素質,從而留給后世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產(chǎ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