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文化
Product display
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
Cases
聯(lián)系我們
Contact Us
無量光如來父母雙尊是指哪位佛 ... 2024-11-20
毗盧遮那如來父母雙尊是指誰? 2024-11-18
度地獄道能仁的來歷 2024-11-17
度餓鬼道能仁的來歷 2024-11-14
??度人道能仁的傳說 2024-11-07
度畜生道能仁是指哪位佛菩薩? 2024-11-03
?度修羅道能仁的起源 2024-10-31
度天道帝釋能仁是指誰? 2024-10-28
大地之母是指哪位神? 2024-10-24
寶生如來父母雙尊的來歷起源 2024-10-21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9-02 10:04
袈裟在一般人心中的印象便是佛教出家人所穿的衣服。然而,袈裟的意義絕非僅止于此:它是為求解脫之人所穿法服,因而有著「善哉解脫服」之稱;它更有著自利、利他的種種功德,所以也叫做福田衣。袈裟上的條紋有如田地一般,正是其代表「福田」的象征──田地有生長的意義,代表了佛法的利己利人、種種功德的相互滋長。根據(jù)《四分律》的記載,佛陀曾經(jīng)告訴阿難:「過去諸佛著如是衣,得成佛道;未來諸佛亦當(dāng)著如是衣,得成佛道?!刽卖墓Φ率鈩?,凡有袈裟所在,一切天龍善神皆會給予守護。
佛陀為了使教團區(qū)別于其他沙門,命阿難根據(jù)稻田設(shè)計了“袈裟”。袈裟必須具有以下特點:1,必須割截,由裁割過得布拼接而成。2,壞色不正色,不能使用正色,必須經(jīng)過染成雜色才可用。因為古印度民俗認為白色最尊貴,衣服不得割截修補。所以袈裟有了他特殊的意義,那就是區(qū)別于凡俗,還具有了修行的作用。所以袈裟又名“福田衣”。袈裟是一塊大大的長方形拼接的布。上面可以加上防止滑落的“紐”。
佛陀規(guī)定出家人最多只有三衣,因裁接的不同而分“五衣”(安陀會)是平常起臥時用的。也有說是工作時用的,所以它也叫做“作務(wù)衣”。不過在我國來說,僧尼們在工作時,都穿著國式的褲襖,并未著用“五衣”?!捌咭隆保ㄓ舳嗔_僧)是聽經(jīng)聞法、誦經(jīng)禮懺、或是大眾集會時用的,所以它也叫做“入眾衣”?!按笠隆保ㄉだ妫┨炖鋾r或是說法、論辯、羯磨,或是面見國王重臣時用的。
另外佛陀還允許比丘尼必須有僧祇支,(覆肩衣)以防止身體的暴露。比丘也可以有。還有腰帶的配置防止安陀會的滑落。
諸律有所出入。公認的顏色是青,木蘭,泥三色。南傳上座部佛教一般用黃赭色或橘黃色,或醬紅色。南傳佛教還保持著袈裟原始的狀態(tài)。“袈裟”雖然是以“色”立名,但是它的顏色如何,卻是異說紛紜,莫衷一是?,F(xiàn)在我們且把其中的基本的、主要的說法,介紹于下:
四分律第十六說:有三種壞色:或青、或黑、或木蘭色,可隨意染。十誦律第十五說:或青、或泥、或茜,三種壞色。
另據(jù)五分律第九、摩訶僧只律第十八、毗尼母經(jīng)第八、薩婆多毗尼毗婆沙第八、有部毗奈耶第三十九、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第九等典籍,也都說是三種壞色。三種色是:青色、黑色(或作“泥色、皂色”)、木蘭色(或作“茜色、棧色、赤色、乾陀色、不均色”)。這三種色,是“袈裟”的如法之色。
所謂“壞色”,有一種解釋說:“青、黑、木蘭”皆屬“
壞色”。比丘著其任何一色,都算是“如法、如律”。又有一種解釋說:必須把“青、黑、木蘭”混濁一起,才能算是“壞色”。更有一種解釋說:必須把“青”等五色混合一起,才算是“壞色”?!绶ú卮髱熻缶V經(jīng)菩薩戒本疏說:““袈裟”此云“不正色”。謂將青等五色,相互混合,染成不正之色,名為“壞色””。
袈裟傳入中國后,因為中國禮俗不允許的原因,出家人的服裝由全盤繼承到發(fā)生了巨大變化時間并不長。往往在禮服之外另披袈裟,并不袒露右臂。身份較高的僧人布料也變得越來越華麗無比。袈裟于是只是區(qū)別于凡俗而已,用以記取身份。三衣的制度就不同了,發(fā)生了質(zhì)的變化。中衣五條衣也變成了禮服。佛制定的三衣不離身也有了本質(zhì)上的不同。
漢魏時期一般是穿絳色,以后有黑,青,赭色。唐宋皇家經(jīng)常賞賜紫衣,緋衣。明代,把佛教分為禪,講,教三宗,禪茶褐色衣青色絳玉色袈裟。講玉色衣青絳淺紅袈裟。教皂色衣黑絳淺紅袈裟。
中國的袈裟,在歷史長河中朝代的更替會發(fā)生某些變化,但是袈裟的形制還是分成五條衣,七條衣,九條衣(乃至二十五條)三種?,F(xiàn)代的僧人的袈裟已經(jīng)成為一個樣式,就是鉤和環(huán)的固定位置和披搭方式變成了統(tǒng)一,沒有宗派之分。
日本的袈裟樣式是有宗派之分的。很多樣式和遵循中國傳過去時候的樣式。另外還獨創(chuàng)了一些袈裟樣式,比如:絡(luò)袈裟,輪袈裟,疊袈裟等等。新創(chuàng)的袈裟,有些是在家人穿的,形式化的象征意義占了重要地位。
佛像袈裟的穿著和僧人是一致的,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也是僧人中的一員,他的造像袈裟穿著方式和僧人一樣:一種是偏袒右肩,一種是通肩披法。
偏袒右肩是袈裟自左臂從身后繞右脅下,搭右肩膀上。這是一種日常穿法。通肩的披法是將兩肩同時覆蓋,出入公眾場合時的穿法。如下圖的銅佛像的袈裟樣式。
銅佛像的袈裟樣式
唐宋時期中國的佛教雕塑也有出現(xiàn)此類袈裟,具有環(huán)和編結(jié)美觀的紐。只是佛像中沒有僧侶方袍大袖。
五代以后,佛教藝術(shù)被中國化,佛像中的袈裟,是和時代相同步的。佛像右肩膀出現(xiàn)了中國佛像特有的被夸張了的僧祇支。佛像中僧祇支的這種穿著方式一致延續(xù)的明清佛像中,成為了漢傳佛像的一大標(biāo)志。這使得佛像更加具有了漢族味道,符合中華文化的審美取向。同樣,日本韓國等中國文化圈內(nèi),都是如此.
明中后期到清代,受西藏佛教的影響,很多佛像袈裟的穿法就趨向于西藏形式了。袈裟的披搭方式又回到了西域風(fēng)格。更多佛像袈裟的穿著方式可以移步:http://www.ieacloud.com/a/2106.html。